查看原文
其他

研学旅行丨我们如何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Hollow 研学头条 2022-10-0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经过千百年实践验证的经验早已深入人心。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感悟,经验,往往会比书本上来的快,也只有自己亲身体会并参与实践的过程才会牢记在心。

2017年9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包括讲解员的培训,要体现这份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要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爱听、听得懂和听得进去。

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行业的新媒体,我们这次也有幸采访到了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易红。


1

您在研究这个领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研学旅行和传统教育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我认为大部分传统老师在做研学旅行的时候是迷茫的。因为研学旅行既要有研究的能力,也要有玩的能力,首先你要会玩。

作为一个妈妈,我认为带孩子旅行是一种成长,在我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带他去过很多地方玩,一方面是因为我自身的经历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懂得教育的规律,我曾在海军工程大学教课8年,在新东方做了3年区域校长,有足够的知识视野,知道怎么去玩,怎么教孩子去学习。

但是,在研究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只知道研学旅行应该注重教育设计,也就是“学”的问题,但很多人却不大理解“研”这一个字,还是按照课本的教学逻辑在设计活动课程,只是简单换个地方上课,换个方式上课而已。这对于展开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本图片来自百度,仅做举例之用)


2

您觉得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

应该怎么研,如何行?

我觉得研学旅行的核心在于我们要把孩子带到实践当中去,通过外在物理环境的变化,通过角色带入,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身份角度去收集不同的社会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背景、各种资源、各种材料,然后把问题一步一步的去细化,细化到我们的课本知识可以解决的地步。

例如我们把学生带到博物馆,可以把孩子们设计成博物馆的馆长、博物馆的策展员、或者是一个收藏家。

每一个不同角色的背后所需要的知识种类和知识的应用方式都是不同的。

我们传统的提法是“学以致用”,但是我们做课程设计是逆向思维,要“用以致学”。提出问题、角色带入,让学生在角色里去思考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然后通过分解问题倒推解决办法。“用以致学”的好处在于,用是一个轴心,目的明确,“学”就以“用”为中心进行拓展即可,靶心在哪,学习在哪。

例如我们给阿拉善做的一个课程:草原的治理者。

阿拉善有沙漠、有草原、有戈壁,草原上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垃圾怎么处理,荒漠化怎么治理,怎么去复苏草原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能有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站在当地治理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如果你要治理荒漠,是不是要考虑播种什么品种的草,什么品种的草成本比较低,要在什么季节播种存活率才高,要不要打农药,要怎样防止环境污染,怎样做才能吸引游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肯定就会倒推出每一个环节该用到哪些知识。

例如什么样品种的植物适合种植在草原上,学生们是不是要倒推植物的种类?探索各种植物适宜的生长环境?哪种植物最适合在干旱无水大风的环境下生存,等等一系列问题。

倒推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他去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做研学课程设计时内容一定要有张力,每提出一个点,一定要由此可以深挖出很多的小点来无限扩大知识范围,最后通过落地的方法把这些小问题收回来。这就是我们首创的“星火式研学法”。经过无数次检验,效果非常明显。

比如说,我们给学生一个任务:我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让某块地的草生长到两寸,存活率在70%以上。

通过这个问题,就把上面讲到的所有的小问题、小知识点串起来了。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倒推办法,从而解决问题,还能形成可输出的成果展示给别人看。

课程设计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跨学科,我认为没有一个学科是可以孤立于其他学科而存在的,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定不是靠某一门学科就可以解决,我们研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实用性”,所以我们的研学课程设计也一定是跨学科的。可能会牵涉到语文,数学,物理,科学,地理,历史等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在研学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在同一单位时间交叉式的感受接触到各门学科的知识在现实中的真实应用。

当前的市场现状是,研学行业的大部分从业者都更加关注C端市场,追求一年接待多少万学生,很少有机构沉下心来,根据教育的规律做内容研发。所以市场上的研学课程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不管是从教育的方面看还是从家长的角度看这都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3

您认为研学旅行如何才能赢得

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的安全一定是摆在首位的,有的校长为了避免安全问题,干脆能不让学生出去就不让学生出去。但我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永远被关在教室里或者家里,他们始终是要走出去的。

保障学生安全,首先是要选择正规的组织机构带领孩子们出去,其次是要让学生理解安全理念,让他们自己有安全意识,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而家长最关心的则是孩子的成绩和升学问题,从我自身的研究方向来说,这又回到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上,如果我们带孩子出去研学只是简单的染一块布,做一块豆腐的话,这或许可以陶冶一下孩子们的情操,增长一点见识,但这对他的学业没有直接的帮助。而如果我们的研学课程设计是跟学生的课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研学课程都能与中小学的课程目标相对应,那研学的内容其实是他课内知识的升华,这本身就应该是学习的一部分。

研学不是把孩子们带出去玩,而是通过玩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原来课本上的知识是这样用的,反过来他在未来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犯怯,考试起来也因为对知识的应用很熟悉,所以也会更加游刃有余,这对他理解性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公元四世纪的军事家维盖提乌斯•雷纳特斯就曾说过:没有人会害怕去做他特别了解的事。


4

您觉得研学旅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美国,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家庭医生,这个医生既不是外科,也不是内科,而是一名全科医生。

在国内当我们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先得了解自己应该挂什么专科的号,但是在美国这个是由家庭医生来判断的,家庭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先预诊断你是哪方面出了问题,然后再由他来给出就医的建议。看似毫无关联的例子,其实关系很大。

在中国,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往往是一拍脑袋决定的,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妈妈说师范专业好,以后去学校当老师,假期多。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师范……

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把选择专业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跟孩子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紧密相连的呢?

研学旅行最大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全科医生,它能为孩子打开看世界的顶灯,帮他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他多看、多学、多走、多想、多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接触到知识在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应用,他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特长是什么,然后再去把自己的探照灯打开,从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去提升他在那个方面的能力,而家长也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去因材施教的一个人。

我认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然后家长再给予孩子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朝着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下功夫。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有些东西他分明就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我们又何必要强求他呢,用80%的精力去提升20%的能力这明显是不值得的。


5

您认为研学旅行

对孩子思维模式养成有什么作用?

我认为高效的研学实践教育是思维模型的养成(这个概念也是国内首创)。同样一个现象,记者的思维模型跟老师的思维模型就是不一样的。例如对研学旅行的看法:

记者的思维是:首先要选题构思、接着跟采访对象深度沟通,最后把素材转化成贴合社会热点的文字。

老师的思维是:怎么把知识点讲得更加容易被理解,怎样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每一个岗位每一种职业的思维模型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走到沙漠荒野、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原因。不同的角色应该考虑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都关联着各种不同的知识点。

你每提出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要有知识储备的,学生通过代入不同的思维模型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你脑子里面存在的思维模型越多,你思考问题就越多元,越深入,你的思维能力就越强,未来孩子在做决策做规划时也会更加的客观、全面、科学。

后记:正如易红老师所说,孩子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研学旅行必然要内容先行,加入了知识内容的旅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如果组织研学却只游不学,那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还不如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撒欢儿。

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专业的新媒体,我们通过对“研学人”系列的专门访谈,让不同的从业者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把握中国研学旅行的正确方向,共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事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版权归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发布


作者: Hollow。文章来源于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欢迎大家关注研学头条(ID:headline_yanxue)。

转载请联系研学头条,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热门===

研学旅行丨“移动”让课堂更灵动

研学旅行丨学习视角的思考与建议

研学旅行丨谁才是真正的教育旅行者

研学旅行丨安全与教育,究竟谁更重要?

关于研学旅行大热,你可能还不了解的一个窘境

关于研学头条

研学旅行垂直新媒体


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


公众号:研学头条

微信号:孙真老师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